
為什麼我們會跟著別人做決定?
群體影響力
2025 Apr 02 社會心理學
什麼是社會心理學?
社會心理學(Social Psychology)研究個體在社會環境中的行為、思想與情感。這門學科關注人際互動、群體影響力,以及社會情境如何塑造我們的決策與行為。
你是否曾經在餐廳點餐時,發現自己下意識跟著朋友點了一樣的菜?或是在社交媒體上,看見某個觀點被大多數人認同,自己也開始覺得那是正確的?這些現象背後,都與社會心理學密切相關。
社交證明效應:我們如何被「大多數人的選擇」影響?
**社交證明效應(Social Proof)**指的是我們在不確定時,會參考他人的行為來決定該怎麼做。這種效應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中,例如:
📌 餐廳門口的長隊伍:看到許多人排隊,我們會認為這家餐廳的食物很好吃,於是願意跟著排隊。 📌 網購評價影響購買決策:看到某商品有大量好評,讓我們更願意購買,即使自己對該品牌不熟悉。 📌 社群媒體的「按讚」數量:我們更容易相信擁有大量追蹤者的意見領袖,因為「這麼多人都覺得他可信,那應該沒錯吧?」
如何理性看待社交證明? ✅ 獨立評估資訊來源:不要單憑人氣高低判斷資訊的正確性。 ✅ 辨別真實與操縱行為:部分商家可能會「製造」社交證明,例如刷好評或雇用假顧客。 ✅ 回歸個人需求:不要因為「大家都這樣做」,而忽略自己真正的需求與喜好。
責任分散效應:為什麼人多時,反而沒人願意幫忙?
**責任分散效應(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)**指的是當群體人數增加時,個體的責任感反而減少,導致「旁觀者效應(Bystander Effect)」。這種現象在1964年基蒂·吉諾維斯(Kitty Genovese)事件後引起廣泛關注。
🔎 旁觀者效應實驗(拉塔內與達利,1968)
研究者讓受試者獨自或與他人一起待在房間內,然後模擬緊急狀況。
當受試者單獨一人時,約85%的人會主動提供幫助。
但當現場有其他旁觀者時,幫助行為下降到31%。
這顯示當我們處於群體中,會認為「其他人應該會幫忙」,結果導致每個人都沒有行動。
如何克服責任分散? ✅ 主動意識到這種現象,告訴自己:「我可以成為那個採取行動的人。」 ✅ 在緊急情況下,直接指名特定個體求助,例如「你,穿紅色衣服的先生,請幫我打電話叫救護車!」 ✅ 建立積極助人的習慣,從日常小事做起,例如幫助迷路的人或參與志願服務。
結語:群體影響無所不在,但我們可以做出更有意識的選擇
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,群體影響力是強大的,但並非無法抗拒。我們可以透過提升獨立思考、理性評估社會訊息,以及主動承擔責任,來減少盲目跟從的情況。下次當你發現自己受群體影響時,不妨停下來思考:「這真的是我自己的決定嗎?」
理解這些心理機制,讓我們能更有意識地選擇行動,而不是被環境推著走!